一个17岁,一个23岁,两个年轻人同时经历了血糖狂飙......
病房里,17 岁的小韩(化名)躺在病床上,报告上 “肝肾功能异常” 的字样像针一样扎眼,体重达170 多斤,他喜欢喝饮料、奶茶,吃烧烤,那天一时兴起吃掉的 5 个汉堡,医生说他的肝和肾已经像被泡在糖浆里的海绵,开始失去原本的弹性。
稿源供图
无独有偶,隔壁病房的23岁小俞(化名),从事电商行业,由于工作原因,经常熬夜,饮食不规律,缺少运动,也很少体检。因为乏力3天,所以来院检查,一查血糖竟已飙到正常值的4倍,而且他的眼睛也已经开始视物模糊。两个隔着墙壁的年轻人,一个陷在不良饮食习惯的生活里,一个困在昼夜颠倒的工作里,却在糖尿病的阴影下相遇了。
稿源供图
这并非个案,而是当下一个令人忧心的趋势。权威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 18-29 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4.5%,短短 20 年间增长了 300%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 36.7%,约 63% 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身处危险边缘,正一步步走向糖尿病的深渊。
糖尿病年轻化的三大 “加速器”
01甜蜜陷阱:含糖饮料是 “液态糖炸弹”
一罐可乐,看似清爽解渴,却隐藏着约 14 块方糖的热量。而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奶茶,含糖量更高达 20-30g / 杯,有些甚至超过了 50g。长期饮用这些含糖饮料,会让身体摄入过多的糖分,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。
研究显示,每天喝 1 杯含糖饮料,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 26%。这是因为大量的糖分进入人体后,会使血糖迅速升高,刺激胰岛素分泌。久而久之,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下降,即出现胰岛素抵抗,进而引发糖尿病。
除了含糖饮料,蛋糕、巧克力、糖果等甜食也是年轻人追捧的零食。这些食物中的精制糖含量极高,长期大量食用,同样会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。
02熬夜 + 久坐:代谢系统的 “慢性毒药”
现代社会,熬夜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常态。无论是加班工作、追剧还是打游戏,凌晨一两点睡觉似乎都不足为奇。但你知道吗?连续熬夜 3 天,就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25%。
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迟钝,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供能,导致血糖升高。长期熬夜还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,影响激素分泌,进一步加剧代谢紊乱。
与此同时,久坐也成了伤害年轻人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上班坐在办公室,下班坐在沙发上,一天下来运动时间寥寥无几。研究表明,久坐超 6 小时 / 天,糖尿病风险会提升 19%。
久坐会导致身体能量消耗减少,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,尤其是腹部脂肪。腹部脂肪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,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,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。
03体检逃避:错过黄金干预期
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,没必要体检,甚至害怕体检会查出问题,于是一味逃避。然而,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,但多数人因为没有及时体检,发现时已经确诊为糖尿病,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。
糖尿病前期就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,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,通过调整饮食、增加运动等方式,就能有效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。但由于缺乏体检意识,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让病情加重。
年轻人防糖 “三阶梯” 策略
01预防阶段(未患病)
在饮食方面,要遵循 “211 餐盘法”,即 2 拳蔬菜、1 掌蛋白质、1 拳主食。蔬菜可以选择绿叶菜、西兰花、黄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种类;蛋白质可以是鸡蛋、瘦肉、鱼虾、豆制品等;主食则尽量选择粗粮,如糙米、燕麦、玉米等,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。
同时,要少吃高糖、高脂、高盐的食物,少喝含糖饮料,多喝白开水、淡茶。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、煮、炖,避免油炸、烧烤。
运动方面,每周要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者 75 分钟高强度运动。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高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跳绳、打篮球、踢足球等。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,坚持下去,不仅能增强体质,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。
此外,从 25 岁起,每年要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。空腹血糖能反映即时的血糖水平,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反映近 2-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更能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血糖异常。
02干预阶段(糖尿病前期)
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,也不要过于恐慌。研究表明,体重下降 5-7% 可使 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58%,60 岁以上人群降幅高达 71%。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,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。
每周进行 150 分钟抗阻训练,如举哑铃、深蹲、俯卧撑等。抗阻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,肌肉细胞是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场所,肌肉量增加能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,有助于降低血糖。
还要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每天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,睡眠时间保持在 7-8 小时。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,改善代谢功能。
03治疗阶段(已确诊)
一旦确诊糖尿病,就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规范用药,千万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。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持之以恒,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,加重病情,引发各种并发症。
同时,要科学佩戴血糖监测仪,定期监测血糖水平,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。
另外,每半年要进行并发症筛查,检查眼底、尿微量白蛋白等。糖尿病并发症对身体的危害极大,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,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肾衰竭。早发现、早治疗,能有效延缓并发症的进展。
特别警示: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
当年轻人出现以下症状时,一定要及时就医,检测血糖:
喝得多、吃得多、尿得多,体重反而下降,这是糖尿病典型的 “三多一少” 症状。
吃饱就困,这可能是因为餐后血糖升高,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,使血糖快速下降,引发嗜睡。
伤口难愈合,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,导致伤口愈合缓慢,容易感染。
短期内体重骤降(可能伴食欲亢进),这可能是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,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导致的。
颈部、腋下出现黑色棘皮症,这是一种以皮肤色素沉着、增厚和粗糙为特征的皮肤病,常见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、肘窝等皮肤褶皱部位,往往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。
特殊群体注意事项
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年轻人,更要提高警惕。因为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,自身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。这类人群要更早开始关注自己的血糖,定期体检,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妊娠期女性也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之一,即妊娠糖尿病。如果妊娠期出现血糖异常,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,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。因此,妊娠期女性要注意饮食均衡,适当运动,定期进行血糖监测。
糖尿病正在悄无声息地向年轻人逼近,它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“专利”。年轻人们要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,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,积极预防糖尿病。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就医,才能远离糖尿病的困扰,拥有健康的人生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