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暴雨来袭,当心三伏留病根!在家煮点暖乎乎的逼出寒湿,一碗下去胜过药方
三伏天的热浪早已铺天盖地而来,偏偏这伏天还总爱和台风凑成对!伏天+台风,炎热+潮湿的天气组合,不仅打乱了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,还增加了病邪乘虚而入的机会,让人总觉得浑身不得劲儿。图源千库网
不过别担心,这时候“以热制热”的热养法正好派上用场,能帮身体稳稳补足阳气,对抗这难缠的暑湿。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到“羊肉”,自古民间就有“伏天一碗羊肉汤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的说法,在这又热又湿的天气里,喝下一碗羊汤,散寒祛湿养阳气,再合适不过。
伏天吃羊肉,冬病夏治
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效果显著的疗法。关于“冬病夏治”,人们熟知的是“三伏贴”,但苏北、皖北、鲁南等淮海地区的“伏羊节”,同样是冬病夏治的典范。
在古代,人们认为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,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华,此时吃羊肉能够以热制热,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,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西汉大臣、司马迁外孙杨恽在《报孙会宗书》中写道:“田家作苦。岁时伏腊,烹羊炰羔,斗酒自劳。”可见,古人在伏日和腊日,不仅要吃羊,还要饮酒以补充阳气。
中医认为,热的时候吃温性的食物,可以把体内潜藏的寒气逼出来,有“冬病夏治”的效果。
羊肉养生密码
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羊肉能暖中补虚,补中益气,开胃健身,益肾气,养胆明目,治虚劳寒冷,五劳七伤。”就是说,羊肉可以温暖脾胃、补肾气、益气血、强身健体,尤其适合体质虚寒、阳气不足引起冬季怕冷、手脚凉、腹中冷痛、易生冻疮者食用。
中医认为,羊肉味甘、性温,具有补体虚、御寒冷、益肾气、助元阳、养精血及开胃、通乳、止带等功能,主治肾虚腰疼、阳痿精衰、形瘦怕冷、病后虚寒、产后大虚或腹痛、产后出血、产后无乳或带下等。
暖胃生津
伏天冷饮摄入较多,容易刺激胃肠,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,而过多吹空调也可能会让全身肌肉关节不适,身体容易发冷,寒凉积于内,吃羊肉有暖胃生津的功效。
温阳散寒
许多人觉得伏天吃羊肉可能会上火,其实并非如此。夏天是人体消耗最大,也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、营养消耗最多的季节,羊肉味甘、性温,夏天吃羊肉,可温热身体,祛除寒气。
强身健体
夏天吃羊肉能够祛寒解毒、补中益气,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、增加高温天气的抗病能力。
此外,羊浑身是宝。根据中医典籍记载:羊心能补心助眠;羊肝是明目的良药;羊肾能补肾气、益精髓,治耳聋、遗精、肾亏阳痿诸症;羊胃补肺气;羊血可止血祛痰;羊脊髓利血脉,益精气,泽皮毛。
羊肉食疗方
白切羊肉
材料:羊腿肉500克,八角、桂皮、香菜、姜片、葱段适量。
做法:羊腿肉去骨后浸泡3小时去血水;锅里加入水,放入八角、桂皮、香菜、姜片、葱段;放入羊肉大火烧开撇去浮沫,转小火慢炖90分钟;捞出羊肉,趁热放入保鲜盒中定型;放入冰箱冷藏,冷却后取出切片即可。
功效:温补脾胃、祛寒暖身。
萝卜羊肉汤
材料:羊肉200克,白萝卜块100克,生姜4片,盐、葱花适量。
做法:羊肉洗净切块,加姜片冷水下锅煮沸汤,撇去浮沫,转小火慢炖1小时;加入切好的白萝卜块煮至羊肉熟烂;加适量盐、葱花调味即可。
功效:补虚健体,温阳散寒。
山药炖羊肉
材料:羊肉200克,山药1根,胡椒粉、盐适量
做法:将羊肉切块洗净,山药洗净去皮切块;羊肉冷水入锅,焯水去掉血沫,捞出后洗净;将羊肉放入高压锅中,加入适量水,再放入山药,压15分钟;出锅前加入适量盐与胡椒粉调味即可。
功效:补脾止泻、补气暖胃。
温馨提示
伏天吃羊虽好,但并非人人适合。患有冬天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的患者适合食用(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、脾胃虚寒型消化系统疾病,骨关节疾病,产后病等),且属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的患者,特点为手脚冰冷,畏寒喜暖、怕风怕冷、神倦易困,舌淡苔白。
实热证及阴虚内热患者均不宜食用,热性体质、容易上火、牙痛、口舌生疮、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人均不宜食用。此外,肝病患者过量食用,容易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,不利于病情的恢复。
羊肉汤有散热、温经、通络的作用,所以三伏天不宜在温度较低的地方(如空调房)喝羊汤。西瓜性寒,也是不宜与温补的羊肉同食,不然很容易闹肚子。
朗读